2024年12月1日下午,2024云河东京国际研讨会“中国企业新征程:创新、集聚与出海”在日本东京歌剧城召开。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云河都市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媒体支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做主旨发言,解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今夏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次全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目标,就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什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目标下,应该推动哪些领域的改革。下面,我谈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以及应该加快推进的改革。

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因此,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特征就是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我们说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建立在这一本质特征基础上的。

一是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已经推动了很多年,但是现在仍然还有很多分割市场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商品、要素市场,同时,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的技术市场和数据市场。

二是减少政府干预。政府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干预,减少对商品和要素市场价格的干预,减少对市场准入的限制,减少对投资项目的审批等。

三是科学有效地监管。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得到了明显加强。同时,政府也是推动发展的主体,既要抓监管,更要抓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形势下,要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监管政策要与宏观政策的方向相一致,这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新精神。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制度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是商品和要素的产权是明晰的、因而是可交易的。当年中国实行了承包制这一产权制度改革,才有了农产品市场。如果不清楚交易的农产品到底是集体劳动的成果,还是个人劳动的成果,就不可交易,就不可能有农产品市场。承包制之所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确实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推动形成了农产品市场。有了市场,劳动成果在市场上交易了,按照市场来评价劳动成果,按劳分配才能得以实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

所以,40多年的改革经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进一步清晰界定各种产权,明确如出资人权、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等,清晰界定各种产权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产权制度,就是要求依法保护各种所有权并保护所有权派生的各种产权,如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等。对国有经济而言,要完善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对集体经济而言,要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产权制度改革。对民营经济而言,产权是清晰的,重要的是加强对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

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的体制

在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最近几年做好经济工作的经验,其中之一就是推动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什么有意提出“两个重要保障”,说明认识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重点加强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经济,一个是法治。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是统一的。而且,高水平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法治。

就当下的中国经济而言,信心胜过黄金。增强信心,既要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更要全面推进法治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两个月后的9.26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10月8日,李强总理要求,坚决治理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治理“三乱”就是当前推动经济回到法治轨道的一个重要任务。

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治理有利于增强动力、激发活力的体制

中国经济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但有些问题,宏观调控是无能为力的。经济治理中出现的“一刀切”、层层加码、合成谬误等问题,加大财政或货币政策支持是难以解决的,也是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如2021年第三季度一度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是能耗双控中的层层分解带来的。因此,宏观经济治理也是一个亟待加力改革的领域。

完善经济治理,一是要坚持市场原则。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建立起来的市场机制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市场出现点问题,可以让市场自我修复一下、自我调节一下。有些问题要急、有些事情要缓,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把握多目标平衡。在治理目标上,把握好经济发展、环保、安全、防风险等目标间的平衡;在治理方法上,要把握好时机、力度、效果,防止方向相左、用力不均、顾此失彼。三是完善分解落实机制。重视一个目标、一项工作,不是就要设立一套指标,逐级层层分解。有些指标不宜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抓落实。四是科学精准问责。任何工作都要落实,政府应该实行工作责任制,但抓落实、责任制,不等于就是问责,因为不是所有工作都能明确责任到人。如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减,很难精确责任到某一个人。

五、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就是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

要更新观念,转变扩大内需就是扩大投资的观念,切实落实以扩大消费为着力点的基本方向,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更多面向扩大居民消费。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比例下降,居民人均消费率下降,导致居民消费难以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动力,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实行向居民让利的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加大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努力扩大就业,居民收入的背后是就业,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的主体,必须更加积极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促进收入、就业、增长的良性循环。要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可出租、入股、合作的政策,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大力发展消费型产业,中国的国内总供给大于国内总需求,但相当一部分消费品和服务却是大量净进口的。要倡导支持消费品产业和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如,教育、医疗、健康、医药、文化、化妆品、安全绿色食品、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轻纺等。

六、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激励创新、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体制

中国科技创新,主要来自两类市场主体,一是民营经济创造的,大约占70%,二是国有单位的,包括大学、国有科技机构、国有医院以及国有企业。民营经济的科技成果就是瞄准产业化的,但国有单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职务发明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不够。

要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国家鼓励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实行产权激励,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

要对大学、科技机构、医院、国有企业的职务科技成果存量进行确权,使发明人依法享有部分股权、期权,将更多沉睡在保险柜中的发明专利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解除对推动这项改革会不会带来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

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的财权与事权的格局是,中央财权大、财力强、事权少;地方事权多、财权少、财力弱。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46%,但中央财政支出只占总支出的14%,地方财政支出的大部分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

一是给地方放权,通过增加地方财权的办法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这次改革主要是这种办法。如,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共享税分享比例,把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地方附加税,授权地方在一定幅度内确定具体适用税率。规范非税收入管理,适当下沉部分非税收入管理权限,由地方结合实际差别化管理。

二是中央上收部分事权,这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当加强中央事权,但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

八、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一个老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过这一改革,但至今没有根除,原因就是城乡要素难以双向流动。农村人口可以进入城市就业,但还难以落户,难以享受同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城市资金可以下乡,但不能购买农村集体所有的耕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这一改革方向,这包括根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对房地产稳定、扩大居民消费、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有重大意义。

城乡差别,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是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2022年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0倍,比居民收入差距的2.5倍大得多。城镇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10%,农村居民只占2.5%。为什么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少,一个原因是农民的财产不能市场化,因而不是资产,不能据此获得财产性收入。农民最大的财产是房子,很多农民用一生的收入盖了一栋没有市场价值、不能升值的房屋。所以,应推进农村“三权”分置的产权制度改革,如宅基地所有权是集体的,使用权是农民的,赋予农民租赁权,将空置的住房租赁给城市人,租赁人拥有居住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这就有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进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有近3亿人,市民化涉及住房制度改革。我们的住房制度是90年代末建立的,主要是面向城镇户籍人口。目前这一住房制度已经滞后,3亿农业转移人口,在老家可能有住房,但在就业地无房,租赁的住房的品质不高、功能不完善。所以,中国的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刚需,3亿人口,至少有1亿套的住房需求。满足他们的住房需求,有助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平稳发展。

九、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有效发挥不同国土主体功能的体制

周牧之教授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制度。2005年,我们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就是把全国的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这是基于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提出的,有些地区,其自然条件即“三度”适度、高度、温度决定了,经济不会向这类地区集中,也不适合作为农产品主产区,如青藏高原,最终会成为典型的生态功能区;有些地区,耕地充足,适合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也适合发展经济,但由于经济基础、市场、人才、交通、营商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等决定了,经济也不会向这类地区集聚,人口也会自然流出。东北和蒙东地区,冬季天气寒冷,企业取暖成本高。在市场机制下,若其他条件相同,企业不会选择采暖成本高的地区投资。

近年来,中国顺应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三个集中:一是经济进一步向经济总量多的长三角、珠三角集中,近10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二是粮食向东北集中,近20年,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三是人口向特大城市集中度,10年来,全国所有新增的7000多万人口全部进入到全国3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原计划单列市,集聚率100%。所以,中国将继续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国际通行规则相通相容、全面开放的体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扩大对外开放。当前,中国扩大开放的国际环境不是很友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要学会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扩大开放的本领,提高在矛盾挑战增多的国际环境中扩大开放的能力。

一是着力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劳动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金融领域等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二是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三是主动对接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体制改革。四是积极主动营造有利于扩大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的营商环境。五是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应该推进的改革。仅供参考,谢谢。